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说吧 > 正文

铁血履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装甲力量

一猫汽车网 2015-08-26 00:41:57 图片作者:韦波

       2015年9月3日,便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可以想象的是,纪念日的阅兵盛况空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式新式战车会从天安门前鱼贯而过,但是包括猫叔在内,依然会感受到不小的遗憾——猫叔看过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的阅兵,当T-34坦克从红场上隆隆驶过的时候,当嘎斯卡车载着打扮成二战红军的士兵鱼贯前行的时候,在我们的阅兵式上,却没有老式战车的方阵。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的抗日战争只有29军的大刀片,今天,猫叔就带大家去回顾那些曾经碾碎过太阳旗的中国战车。



雷诺 FT-17轻型坦克

       猫叔理解中的抗日战争,不是1937~1945,而是从1931年的“9·18”事变开始。据史料记载,9·18事变发生前,东北军是最早使用战车的中国军阀部队,东北军的主力战车就是FT-17轻型坦克。该坦克大多采购自法国,也有部分来自波兰和西伯利亚俄国白军。在1926年在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战斗中,东北军就曾使用这批坦克。

      说FT-17是坦克或许有些勉强,因为该坦克没有火炮,主要武器是捷克8毫米ZB-26机枪。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FT-17充其量能算作小型装甲车,但在当时,拥有旋转炮塔的FT-17在小鬼子的轮式战车面前却堪称先进——直到日军进驻印度支那,驻越南的法军仍在使用这种坦克。FT-17轻型坦克最早从1917年开始生产,重7吨,最大功率29kW,动力比现在国内所有的已知的汽车都要弱,最大车速只有8 km/h,续航力只有100km——从这一点看得出来,机动性和火力太差是FT-17的最大软肋;但是FT-17装甲最厚达到22毫米,这比后期生产的很多轻型坦克都要厚。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东北军没有成建制地抵抗日本侵略者,导致大部分FT-17在没有装弹的前提下被日军缴获。日军史料记载,这批坦克被俘后,日军将其用于进攻黑龙江的马占山,后将一部分车辆运回国内研究,一部分车辆转交伪满洲国军。不过,东北军的FT-17坦克并未在9·18事变中完全覆灭,部分车辆被带入关内。1933年春,张学良曾向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赠送了两辆FT-17以及四辆沈阳兵工厂自行装配的装甲汽车,这些车辆后来成为中国装甲兵学校的重要教具,这才有了在淞沪战场上血战日军的中国装甲兵!

       不过如果就此认为FT-17没有杀过鬼子,就大错特错了。1941年昆仑关战役结束后,中国军队补充了若干改进型的FT-17坦克,将原来的捷克式机枪换成了37毫米火炮,火力有了根本性的提升。这批坦克的来源很值得一说——由于1941年法国已经被德国占领,根本没有可能向中国提供这批FT-17。其实这批坦克来自波兰。二战前波兰从法国购入FT-17零件自行组装,后来由于维护欠佳,波兰陆军对这批FT-17很不满意,于是波兰政府在二战前将其廉价处理给西班牙和匈牙利等国,这些坦克最终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进入中国。


       这批FT-17后来跟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在同古战役中和日军血战,中国远征军以2000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5000多人,FT-17功不可没!后来由于小鬼子脑子进水,把美国拖入战争,美国坦克开始大量装备中国军队之后,FT-17才渐渐退出战场。


维克斯6吨坦克

       维克斯六吨坦克是当时中国军方对该坦克的俗称,该坦克的正式名称为MkE/F,是英国维克斯(Vickers)公司所设计的轻型坦克,产量仅有153辆。维克斯六吨坦克虽没有进入英军的法眼,但是由于优良的设计被许多国家的购买并仿制,全球产量高达12000台以上,成为二战前除了雷诺FT-17以外全世界常见的坦克。维克斯六吨坦克搭载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提供的Puma水平对置风冷4缸汽油发动机——你没看错,是就是“彪马(Puma)”,气缸容积6667毫升,最大功率68kW,最大车速35km/h,最大续航力160公里。武器为一门47毫米短管榴弹炮以及一挺7.9毫米机枪,装甲最大厚度13毫米,防护力稍弱。

       中国政府在1934年购入维克斯6吨坦克20辆——其中16辆是MkE型,4辆是配备有无线电的F型,因此炮塔稍稍大一些。这些坦克被编入陆军装甲兵团坦克营第一连,其中随后投入淞沪会战。由于没有进行过步坦协同进攻训练,淞沪战场上单打独斗的中国坦克损失颇大,被迫退出战场前往湖南湘潭整补。尽管如此,维克斯6吨坦克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依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中国历史上首辆向日军开炮的中国坦克是维克斯6吨坦克,抗日战场上首辆牺牲的中国坦克也是维克斯6吨坦克。淞沪会战后,剩余坦克编入陆军200师参加兰封会战,会战结束后,剩余的维克斯坦克编入装甲兵学校作为教学用车。

T-26轻型坦克

       作为抗战初期唯一支援中国抗战的国家,前苏联从1938年春开始向中国军队提供苏制T-26B轻型坦克。淞沪战役后,中国装甲兵损失殆尽,于是乎这批苏制坦克成了当时中国装甲力量的中坚力量。其实T-26的前身便是英国的维克斯6吨坦克,由于对维克斯6吨坦克的表现相当满意,苏联向维克斯公司购买了生产授权在苏联大量生产并改进,最终定型为T-26轻型坦克。由于T-26源于维克斯6吨坦克,中国装甲兵在获得T-26之后很容易形成战斗力。这批坦克随中国军队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和第一次入缅远征,对于昆仑关战役的胜利而言,T-26功勋卓著;而在第一次入缅远征中,这批坦克由于上阵仓促,不是日军击毁就是被败退的远征军遗弃。不管怎么说,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第一次被中国装甲兵打得丢盔弃甲,就是T-26坦克的功劳。

       T-26坦克战斗全重10.6吨,乘员3人,搭载一台排量6.6升的风冷式水平对置4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67kW/2100rpm,配套使用5速手动变速箱,最大车速31km/h,最大续航力240km,爬坡角度32度,涉水深度0.76米,越障高度0.71米,越壕宽度1.73米。由于油箱容积只有290升,如此算下来,其百公里油耗最低也有120升,堪称油老虎。T-26配备有2挺7.62毫米DT机枪,标准备弹2961发,主要武器是46倍径的45毫米20K型火炮,标准备弹122发,射角-10度~+40度——相对于维克斯6吨坦克而言,这样的火炮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装甲最厚只有15毫米,但对于皮薄馅大的日本坦克而言,T-26依然优势明显。为了对付T-26,日本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飞机在空中俯冲扫射T-26坦克最薄弱的10毫米顶部装甲。


BT-5快速坦克

       抗战中中国军队一共获得4辆苏制BT-5快速坦克。BT-5战斗全重12.7吨,乘员3人,尽管看起来比T-26坦克还大,但装甲最厚仅有13毫米,防护力差是不折不扣的硬伤,优势是机动性非常好,由于搭载了298 kW的M-5发动机,其最大车速高达72 km/h——在当时,哪怕最好的轻型装甲侦察车也就跑这么快了,更何况这是一辆坦克!BT-5最大续航力200km,油箱容积360升,配备45毫米主炮和一挺7.62毫米DT机枪。

 

       从图中不难看到,这种坦克的怪异之处在于轮子外侧设计有橡胶垫——这是轮式装甲车辆才有的设计。BT-5在公路上可以用轮式行驶,越野时候可以套上履带,从轮式到履带相互切换最快30分钟就可以搞定。换句话说,这种坦克就算履带在作战中被打断,也不至于完全趴窝不得动弹。这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但鉴于当时中国糟糕的道路情况,所以BT-5在中国大部分时间都是使用履带行驶。由于数量过于稀少,其战史不详。倒是苏联方面在1932年到1945年的零零碎碎的边境冲突中,使用这种坦克教训了小鬼子和伪满洲国很多次。


BA系列轮式战车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苏制的BA战车更像是步兵战车或反坦克自行火炮。这款装甲车有3/6/10/20/27五种型号,全部在中国参加过抗战。最强火力型号配备45毫米主炮义及2挺7.62毫米DT机枪,全重5.1吨,乘员4名。从这个意义上看,BA战车堪称是当时火力最强的轮式装甲车。尽管火力优势很强,但BA的弱点也一样突出——由于使用美制GAZ-AAA底盘,BA战车只适合在公路等良好路况下行驶,还能换上钢制铁轨轮充当铁道装甲车,但越野能力是最大软肋。此外,该车装甲最厚仅有10毫米,防护力太差。

       不过对于奋力抗战的中国军民而言,有总比没有好,实在没理由挑肥拣瘦。1940年后,苏联向中国军方提供了50辆以下的BA战车,这款车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在同古战役中,BA战车用火炮击毁了日军的1辆装甲车——这也是抗战史上中日装甲兵在缅甸的首次PK。

菲亚特CV-33超轻型坦克

       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在1929年从英国引进4辆Carden Loyd MKIV超轻型坦克,同时引进的还有生产线。在对该车进行少许改良以后,定型为CV-29量产。CV是意大利语“Carro Veloce(快速车辆)”的简写。由于动力和装甲都存在不足,菲亚特对该车全面改进后,于1933年定型为CV-33,后更名为L3/33。CV-33坦克高度不过1.2米,重2.7吨,乘员两人,是名副其实的超轻型坦克。该车搭载32 kW的菲亚特SPA CV3水冷发动机,最大车速42km/h,最大续航力110km,最大装甲厚度12毫米,早期型号的主要武器是一挺6.5毫米M14机枪,1934年后开始生产的改进型换装为双联装8毫米菲亚特M35机枪或者伯莱塔M38机枪。

       就算是用当时的眼光看,这种坦克充其量是轻型装甲车,除了速度还将就,其余一无是处。但是当时的中国军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还是购买了相当数量的CV-33——这倒不是说中国军队没钱,因为当时性能比CV-33好,价格更便宜的坦克也不鲜见,问题就在“国情“这两个字上面。当时中国境内的公路基础建设十分薄弱,柏油马路都相当罕见,很多桥梁负荷量不到10吨,此乃原因之一;且出于保护坦克寿命、军事保密以及快速调动的需要,所有坦克均用载重汽车运输,而当时的汽车载重量一般只有4吨以下,例如FT-17和T-26坦克开赴缅甸作战的时候,都不得不分解装运,到了战场再耗费时间进行组装,这无疑影响了部署速度,此乃原因之二。所以,只有身轻如燕且身形小巧的CV-33可以满足当时中国军队的装甲兵快速部署需求。

       CV-33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和兰封会战,后又随戴安澜的200师入缅参战,后来还参加了长沙会战。据当时中国军方的统计,整个抗日战争期间,CV-33虽然损失不小,但射杀的日军士兵也在3000人以上。

维克斯A4E12型两栖坦克

       1933年,广东军阀陈济棠花37380英镑从维克斯公司购入的12辆 A4E12型两栖坦克,经香港运抵广州。当时的广东媒体将这种坦克称为“浮游战车”,由于车重。这批坦克被编入“第八路军”——请注意,这是粤军内部番号,和后面由红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不是一回事。这款两栖坦克采用相当独特的炮塔偏右的设计,配备最原始的木头——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设计是有道理的,如果采用钢制空心浮筒,由于装甲最厚只有11毫米,一旦在水上被击穿,坦克就会沉没。该坦克水下推进系统为螺旋桨和舵,全车总重2.17吨,搭载67kW 的Meadows 6缸发动机,主要武器为1挺维克斯7.7毫米机枪,水中最大行进速度6km/h,陆上最快车速43km/h。

       1938年10月,这支装甲兵部队在广东增城阻击日军主力。两栖坦克属于特种突击武器,登陆抢滩是强项,并不适合用于战防,由于指挥失当,坦克性能低下,这个战车大队几乎没有战绩就全军覆没了。

雷诺AMR33/35轻型坦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云南王”龙云从法国购买了数量不详的雷诺AMR33/35轻型坦克装备滇军,后来这批法国坦克随戴安澜的第200师入缅作战,战史不详。AMR33坦克是比FT-17更为先进的型号,重5.5吨,乘员两人,装甲最厚13毫米,主要武器为一挺7.5毫米机枪,搭载63kW的8缸汽油发动机,最高车速54km/h,最大续航力200km。由于悬架过于脆弱,且发动机噪声实在太大,雷诺在AMR33坦克的基础上发展出可靠性更好的AMR35坦克,在性能参数和火力配置上,AMR35和AMR33没有区别。

维克斯M1936轻型坦克

       维克斯M1936轻型坦克是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研发的一种双人轻型带可旋转炮塔的重机枪战车,装备1挺7.9mm水冷式重机枪并配备有无线电台,可作为战场侦察和支援步兵之用,广泛应用于北非及东南亚战场。1936年,中国曾向英国购买了4辆该型坦克,后来中国驻印军也装备了部分该型坦克,战史不详。


克虏伯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

       这就是当时俗称的“克虏伯战车”。这辆坦克其实也是维克斯6吨坦克的衍生车型。之前说过,苏联向英国购买了维克斯6吨坦克,从而衍生出T-26坦克。而鉴于历史原因,英国人是不可能向德国出售坦克的,于是德国在1932年秘密向苏联购买了苏制的维克斯6吨坦克(维克斯授权生产)。1933年夏天,克虏伯公司在经过一些改进后,制造出来5辆原型车在库姆斯道夫进行测试。德国军方最后决定在该车底盘上安装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的上部结构和炮塔,新车最终被定名为PzKpfw I/A型(sd.kfz101)。其战斗全重 5.4吨,最大车速37 km/h,装甲最大最厚13毫米,乘员2人,装备2挺7.92毫米 MG13机枪。

       该坦克的机枪在使用钢芯穿甲弹之后可以在近距离从正面击穿大部分日本超轻型或轻型坦克以及装甲车,从侧面可击毁89式中型坦克,德国的过硬的工业能力允许他们的坦克装甲可以拥有超出平均水准的防护力,日军89式短管37毫米战防炮因为炮弹初速低,所以在500米以外难以击穿克虏伯坦克。1936年,若干辆“克虏伯战车”随着大量的德制装备陆续运到中国。这些坦克交付时仍漆着德军的深灰色,抵达中国后在炮塔上涂装了青天白日徽之后,随即装备给战车第3连,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克虏伯战车”由于战损,以及撤退时渡轮沉没等原因,损失殆尽。

“毫须”式装甲车

       Sd-Kfz型搜索车又名“毫须”式装甲车,有221/222/223三种型号,是二战前德军广泛装备的一种轮式装甲车,用于战场侦察和巡逻。二战初期大量投入波兰、法国及苏联战场。221型战斗全重为4吨,装甲最大厚度8mm,乘员2-3人,装备1挺7.92mm MG13机枪——尽管火力和装甲都不怎么样,但最大速度高达90km/h,在当时来说这简直是赛车级的速度。

       222型比221型稍大,战斗全重为4.5吨,乘员3-4人,装备MG13或MG34机枪和1门20毫米机关炮和1挺7.92毫米机枪,火力比221型稍强,但顶部是开放式的,可以搭载更多士兵。223型是222型和221型的结合体——222的底盘+221炮塔,并加装了一个可折叠式天线,主要作为通讯指挥车辆来使用。

       1939年,德国向中国出售了一批“毫须”式装甲车,据信这也是日本向德国提出抗议之后,最后一批抵达中国的德式装备。这批车辆装备于戴安澜第200师的战车搜索营第3连,曾奉命参加台儿庄战役,在战斗中担任搜索警戒任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车在战斗中无一被击毁,但车内人员却有少量伤亡,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开放式的炮塔所致。台儿庄大战结束后,这批装甲车撤到湘潭修整。后参加昆仑关战役和第一次入缅作战,大部分在战斗中损毁。

M3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

       这种大名鼎鼎的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具有远远强于轮式车辆的越野能力,其载重量和使用寿命也远远强于其它履带车辆。它的最大行程为300km,最大越野车速为72km/h——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越野车速,本文所描述的其它类型的装甲车辆,所谓的“最快车速”都指的是公路上的最快车速,从这一点上看,M3的野外机动性无与伦比。除了3名乘员以外,该车还可以搭载一个全副武装的13人步兵班,可以运输各种物资和弹药,还可充当火炮拖拽车,可以充当战地救护车,可以改装成无线电指挥车,可以改装成清障工程车……总而言之,通用性是非常的好。

       M3装有1挺12.7毫米勃朗宁重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车窗是防弹玻璃,车身有一些钢板,可以防御轻武器的射击,但顶部敞开,难以抵挡来自上方的攻击和榴弹破片。不过,M3的定位就是运输车,不承担进攻或战防任务,所以说,这样的设计完全没有问题。在猫叔看来,M3是二战中最优秀的装甲运输车——没有“之一”。

M3A1轮式装甲侦察车

       M3A1轮式装甲侦察车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研发的系列轮式战车中装备比较广泛的一种型号,车重5吨,乘员4-5人,装甲最大厚度13毫米,装有1挺12.7毫米勃朗宁重机枪和1挺7.62毫米机枪,最高时速高达80km/h,最大续航力400km。二战中该车大量装备给苏联、中国、自由法国等同盟国军队使用。1941年10月中国军队获得了36辆M3A1侦察车,中国士兵通常喜欢将其用于机动防空。而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陆军中,M3A1轮式装甲侦察车一直服役到1990年。

M3A3 Stuart轻型坦克

       斯图尔特(Stuart)轻型坦克是美国在二战中期由M3型轻型坦克发展而来,全重14.7吨,乘员4人,最大装甲厚度44毫米,最薄装甲也有13毫米——从这个意义上看,M3A3的防护力大大强于之前中国军队装备的其它坦克。其主要武器为37毫米火炮1门(备弹174发),7.62毫米机枪3挺(备弹7500发),搭载美国大陆公司生产的190kW空冷7缸W-670-9A型发动机,最快车速58km/h,最大续航力119km。

       该坦克1942年8月定型,1943年投入生产,在二战的轻型坦克中,斯图尔特坦克堪称是最优秀的一款,或许在东欧和北非战场中,斯图尔特不是德国中型坦克的对手,但在缅甸和东南亚战场上,斯图尔特很适合用于丛林山地战。1943年,中国军队装备了48辆这种坦克,并组建了中国驻印军战车第一营,在随后的战斗中,中国军队横扫缅甸日军,在瓦鲁班攻击日军第18师团师团部(该师团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时候,击毙日军500余名,缴获18师团军旗,自己仅伤亡20人——中国军队这种压倒性的优势战力展现在抗战历史上是头一遭!由于美国不允许中国军队将战力更强的谢尔曼坦克从缅甸带回国内,因此M3A3坦克就成了国内抗日战场上最具杀伤力的陆上机动兵器。

M4A4“谢尔曼”(Sherman)中型坦克

       谢尔曼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 M4坦克的型号十分繁杂,仅美国官方公布的M4系列改进型车,变型车,和实验型车就有50多种,主要有M4,M4A1,M4A2,M4A3,M4A4,M4A6这6种型号。1943~1944年间,中国驻印军战车第一营一连配发了35辆M4A4,这批坦克采用美军的制式橄榄绿色,并在炮塔上画有虎头图案,车体前面涂有虎爪,同时车体右侧写有繁体的“突击”二字,堪称是抗日大杀器!

       此型坦克战斗全重34吨,乘员5人,配75毫米火炮1门,7.62毫米机枪2挺,12.7毫米重机枪1挺,前装甲厚度达到75毫米,由于采用了倾斜装甲设计,因此实际防护强度相当于93~118毫米的均质钢装甲。M4系列坦克的发动机来自很多供应商,最早期的M4坦克搭载大陆R975 C1型星形排列9缸汽油发动机,福特GAA型V8汽油机在后期版本中也比较常见,通用6046型柴油机和卡特彼勒D200A型星形柴油机则比较少见。而M4A4坦克比较特殊,搭载的是350kW的克莱斯勒A57型30缸21升发动机,适配带有加速挡的4速手动变速箱,最大车速48km/h,最大续航力193km。

       无论是火力还是装甲,谢尔曼坦克在缅甸战场都堪称无敌,包括日军最强的97式中型坦克在内,均不是谢尔曼的对手。1944年10月,中国装甲兵开始进攻缅北日军据点八莫,在八莫外围的贵街,中国坦克和日本坦克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坦克大战,不过,这次参战的日军战车部队不是主动求战,而是夺路逃走,因为参战的日军战车多为被称作“豆战车”的九四式超轻型坦克,在谢尔曼坦克面前就好比是一群小鸡。中国装甲兵拿出平时打靶训练的态度一辆一辆逐个收拾乱成一团的日军坦克群,此战的结果可想而知。自此以后,日军在中国军队面前再也拿不出成规模的装甲力量。

国产的抗日装甲力量


       其实这个话题很能激发不少人的兴趣。在很多人看来,当时的中国连一颗钉子都需要进口,如何能制造自己的装甲车?其实这都是小鬼子逼出来的。所以,请用致敬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日军眼中的“破烂货”。


晋绥军的“土制”装甲车

       在1936年百灵庙大捷,以及后面的忻口战役和太原战役中,晋绥军均动用了其土制的装甲车。不过这些装甲车并非真正的装甲车,而是由普通卡车蒙上钢板,加上1挺机枪改造而成的。为了保护发动机,发动机散热格栅前端安装了两片对开门式样的装甲板——平时装甲板打开,战前将装甲板合上。这种土制装甲车虽然粗糙,却让晋绥军的机动性、防护性以及火力这三大要素获得了提升,而且还可以搭载大量步兵。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晋绥军的土制装甲车在敌人步兵面前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轮胎依然是普通充气轮胎,一枪即可打穿。


中国的GMC系列装甲车

       20世纪30年代中期直至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曾经利用进口的美国GMC3/4“道奇”中型吉普车改装了大量的四轮装甲车(上图),配备7.62毫米轻机枪2~3挺。这种车辆广泛应用于整个抗日战场。


       上图这种六轮战车改装自GMC卡车,在焊接的车体上安装了1门37毫米炮和2挺机枪。炮口可从原挡风玻璃处伸出,并且有一定的灵活射角。


       上图是利用GMC卡车改造的一种装甲车,其车体上安装2个可旋转机枪塔,并安装2挺7.62mm机枪,于20世纪30年代初装备中国军队。


       由于战争中的消耗,原有的战车已所剩无几。于是在1942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原有的六轮装甲卡车的基础上,又制造了一批新式装甲车(上图),用以补充战力,其外形与先前制造过的略有改变。

       上图这种看起来很像是科幻电影中太空飞船的装甲车也出自中国。中国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美国进口了一定数量的GMC十轮卡车,将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改装,成为上图的轮式十轮装甲车,这些装甲车外形不一,装备不同。由于这些车辆依然使用的是普通轮胎,为了保护轮胎不被敌军轻武器击穿,特意在轮胎外侧加装了侧裙装甲。武器则有装37毫米炮的、有装“马克沁”式重机枪的。

抗日战争中国装甲兵服饰变迁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战车来源复杂,随着战争进程,中国装甲兵的服饰也有着三次改变。


抗战初期:

       中国坦克兵手臂佩戴黑色的克罗米徽章,底色为交通兵的黑色——由于最初中国没有装甲兵这一说法,坦克部队隶属于交通兵。战时一般穿普通的野战制服并佩戴德式橡胶头盔,军官佩戴毛瑟军用手枪和望远镜。头盔主要是用于在坦克形势的颠簸中,避免意外撞击到车内的突出部位导致头部受伤(如下图),平时训练和维修的时候,则穿连身服。

       之所以如此其实是很有针对性的,如果在作战中身上着火,野战制服可以很容易脱下来——衣服着火脱衣服,裤子着火脱裤子——毕竟那个时候的没有现在赛车手穿着的Recaro防火连身服。此外,如果坦克被击毁,坦克兵脱掉头盔就能变成普通步兵,如果穿着连身制服,就很可能敌人面前暴露坦克兵的技术兵种身份,从而遭到重点打击——在抗战时期,日军深知技术兵种对于中国军队来说都是宝贝疙瘩,日军狙击手会优先打击看起来像飞行员、坦克兵、无线电话务员、炮校员之类的技术兵种。关于这些,是一位参加过缅甸对日作战的负责坦克维修的一名老兵告诉猫叔的,这一次也算是一猫汽车网的独家披露。


抗战中期:200师入缅抗战时代

       很多中国坦克兵换装意大利装甲兵式样的橡胶头盔,一般认为这是大量购买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的随车配套服装。但上图中第200师T-26的坦克兵还是带着德式的钢盔,并没有带意大利式的头盔,穿的也是普通的军装。


抗战后期:驻印军战车营时代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坦克兵头部是带风镜的美式装甲兵头盔,身着美式坦克兵连身服——这种连身服的最大特征是左胸口有一个大口袋。不过在作战中坦克兵还是更喜欢带拉链的美式卡其布夹克衫,理由依然很简单,着火后脱衣方便。

导航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铁血履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装甲力量

一猫汽车网 2015-08-26 00:41:57 支持 键翻阅图片
版权所有:一猫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10-62691688  © 2017 www.emao.com 京ICP证150082号 京ICP备14010468号 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