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说吧 > 正文

分时租赁背后的潮汐难题

2016-11-09 15:58:40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共享经济是时下最流行的话题之一,而分时租赁也被划入了“共享出行”的范畴之内。共享出行的初心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在由早晚高峰推升的潮汐效应中“做减法”,然而,分时租赁的出行模式又衍生了新的潮汐难题。

  生活中的潮汐效应 

  潮汐效应,如影随形,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甚至可以说,凡是有集群的地方,就会有潮汐效应。

  (学生时代的集体时间):在你做学生的那段时间里,你的个人时间其实是“碎片化”的,尤其在备战高考的高中岁月。学校有一整套作息时间表,密密麻麻的安排“雨露均沾”,所有人的时间都是集体消费的。到了饭点,几个年级同时下课,涌进食堂就餐,这就是一种潮汐现象。延续到工作中,在城市白领区还是会出现饭点排长队的现象,只是,你有了错峰就餐的选择余地。

  (突然暴涨的通讯拥堵):即使脱离了学校这个“集体圈子”,大部分人的作息仍然是趋同的。好几年前,曾习惯在晚8点以后和远在闵行的朋友电话聊天,总会出现线路忙和信号差的现象,后来才知道,朋友所在的地方是潮汐效应的“重灾区”。同时段打电话的人多了,也就堵了线路。

  (早晚高峰的潮汐车道):这是最合适的一个例子,因为早晚高峰带来的潮汐效应一直影响着城市交通的疏导。工作区在市中心,生活区又在郊区,早高峰有大量的车流往市里挤,晚高峰又形成相反的对流。随车流变化的潮汐车道可以适度缓解这种现象。当你每天抱怨着“潮涨潮落”造成了交通拥堵时,其实还有一场更大规模的潮汐迁移在路上,那就是春运。


  分时租赁的潮汐难题

  潮汐效应是集群行动使然,是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城市交通上的潮汐效应,我们可以用“加减法”的思路做应对之策。搭乘公交交通,或者提倡拼车,这是一种“减法”,车道上的汽车减少了,拥堵总会缓解的。而潮汐车道,更像是一种“加法”,哪边车流多,哪边就偏移出更多的车道。

  分时租赁,从目前的规模来看,未必直接缓解了交通拥堵,其初衷是为了取代私家车,变“购买”为“租赁”,单辆车本身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强化,因为租赁的汽车是不断在流通的,而不是像私家车那样长期停放在车库里。

  在电动车兴起之后,分时租赁的共享模式普及得越来越快,但仍然无法彻底摆脱“潮汐效应”的梦魇。以EVCARD为例,租赁车型基本为小型电动车,需要到附近的充电桩停车位取车,还车的话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空闲的充电桩停车位将车换掉,基本不需要人工介入,app即可搞定。不过,在很多时候,打开app,在某些站点没有车辆可用,在某些站点又有很多车挤在一起,停车位不足只能停在旁边,也无法进行充电,这正是受“潮汐效应”的影响。集群活动中心区域“停车泛滥”,较为偏远的“毛细血管区”又面临着无车可租的现象,流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ofo和摩拜单车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以覆盖面甚广的大学校园为例。在上课之前的那一小段时间,寝室楼前是很难找到ofo或者摩拜单车的。而此时,其实是最需要单车代步的时候,却也是租赁单车最紧缺的时候。因为提前出门的同学已经把有限的单车骑走了,而后出门最可能迟到的同学只能“望洋兴叹”。潮汐效应之下,单车的流通是很难控制和调度的。随时随地有车开或者有车骑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潮汐难题有何对策?

  无论EVCARD,还是ofo和摩拜,所面临的正是一个车辆流通问题。潮汐效应有“涨潮”、有“落潮”,用车人的自由行动就是流通的“原力”,但如果流通受阻,仍需要专人进行车辆调配,或者,在规划初期,就要考虑到“潮汐效应”,集群中心区需要安排更多的充电桩停车位。

  其实,从目前来看,“潮汐效应”对EVCARD这样的分时租赁模式影响有限,或者说,“无车可租,无位可还”还没有发展到完全伤害用户体验的地步。这也与分时租赁的初期规模有关,其仍只能算是众多出行模式的一个补充方案。


  小结:

  之所以想聊一聊“潮汐效应”,是因为我真正遇到了一次尴尬的还车经历。深夜租车回家,附近的停车位已经全部停满,遇到此类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拨打人工电话,无奈当时客服休息,车还不了,“被”租车一整夜。皆大欢喜的是,第二天向客服反馈得到了妥善处理。也许,消除“潮汐之惑”的终极奥义还是无人驾驶,车辆实现“自我流通”,将你送往目的地之后,车辆再自行离开,接待下一位乘客。

(文章来源: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评论(0)
上一篇 新能源档案揭秘(24) 长安CS55纯电版
下一篇 破局向上 深耕海外 北汽“走出去”获大使赞誉 >
版权所有:一猫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10-62691688  © 2017 www.emao.com 京ICP证150082号 京ICP备14010468号 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