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说吧 > 正文

五菱成为历史?汽车“桂军”能否实现西部崛起

一猫汽车网 2015-05-18 00:12:45 图片作者:蒋城先

       2015年5月8日,一位老同学发来短信:“那个让柳州人骄傲自豪的五菱成为历史了”……一猫汽车胖兔哥大惊失色,明明去年还卖了180万台车、在全国有2600多家经销商服务网点的企业,怎么说没就没了?莫非……


       幸好马上看到了新闻: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柳州五菱)更名为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西汽车集团),由自治区国资委以五菱集团净资产出资,通过增资扩股,引入柳州市产投公司、桂林市国投公司、玉柴集团、南南铝业等多家企业为参股股东,成为自治区直属的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

广西汽车小史:从“高顶棚”到“神车”


       小时候,胖兔哥时常像条小尾巴一样,屁颠屁颠地跟在家人后头,沿着一条坑洼的小路、穿过一段锈迹斑斑的铁道,来到附近叫“柳拖”的地方,采买食材等各种生活必需品(实不相瞒,刚开始真以为是卖拖鞋的地方)。久而久之,“柳拖”就成了菜市场的代名词,那里有当时看起来颇为光鲜的足球场、中央有个小亭子的人工湖、千篇一律的红砖或灰白色的六层宿舍楼,一如80年代中国任何一家国营企业的家属区,嘈杂、保守、平淡无奇。


       这一段共同记忆,在胖兔哥的长辈们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许多年过去了,“柳拖”变成了“柳微”、“柳微”变成了“五菱”、“五菱”“生”出了宝骏,但哪怕昔日看上去有些“土气”的邻居已经通过合资“山鸡变凤凰”,当地人的心情却五味杂陈:有的人吐槽“五菱已经不是柳州人的五菱”,还有的人对“五菱迁到南宁”的传闻怒不可遏……不变的,只有老人们,还在固执地把那个地方唤作“柳拖”、“柳微”。细究其缘由的话,只是亲切,以及对往日的怀念。


       所以,如果你在柳州问起“什么是五菱汽车?”许多市民能给出非常生动的回答(这要归功于当地老百姓“强悍”的吐槽传统)。不过,由于立场不同,每个人讲出来的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例如,来自柳州机械厂(简称“柳机”)的“柳机人”会告诉你,五菱是从他们那儿“分家”出去的“儿子”,只是后来“发达”了,才回过头来“吞”。最令“柳机人”自豪并津津乐道的是,其父辈还装配出了广西历史上的第一辆汽车。

       那是1933年,柳州机械厂的前身——广西机械厂(始建于1928年,原名柳江机械厂,此后多次更名)重金请来了炭汽炉发明人汤仲明先生,研制出了以木炭为燃料的车用木炭机,并搭载于一辆经过改装后的美式军用卡车上。12月31日,这辆木炭车开到南宁,当时的桂系三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还兴致勃勃地乘车绕城一周,以供民众参观。


       然而,由于战事需要,柳州机械厂不久便更名为“第四集团军柳州航空学校机械厂”,负责维修、制造教练机。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先后改名为广西机械铁工厂、中国农业机械公司、广西省机械公司,主要生产重力榨蔗机、碾米机、玉米脱粒机等农业机具。


       新中国成立后,该公司终于改成了后来耳熟能详的“柳州机械厂”,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柳机”的许多部门被分割出去,成为独立的企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后来的“五菱”、以及东风柳汽),而本厂则主要承担研发、生产各种发动机的任务。正是由于这些渊源,让各个“分家”的企业,很多年之后还保持着相似的文化,例如都有绿树环绕、中心有个小亭子的人工湖。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国内出现了一股“造车热”,而柳州机械厂也想抓住这次转型机遇,于是与广西玻璃钢厂合作,在长春汽车研究所技术指导下,研制出了第一辆复合材料微型轿车——迪赛LJ5010K(LJ720)。尽管有人认为该车与前苏联生产的拉达颇为神似,但它仍然被认为是广西有史以来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汽车。


       有资料显示,该车车身采用预埋钢结构骨架、耐候性能好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即玻璃钢)制成,搭载柳州机械厂生产的276Q发动机,最高时速95公里,百公里油耗约5.5L,可乘坐4-5人。

       上世纪90年代初,迪赛被小批量投放到了南宁、柳州等出租车市场,但很快就于1995年被夏利、桑塔纳所取代。根据负责拆解报废车辆的广西车船公司负责人介绍,最后一批迪赛已于2003年全部报废完毕。由于当时的技术所限,采用玻璃钢结构的汽车维修和分解都比较困难,分解出来的不可再生垃圾较多,不符合新时期的环保要求,因此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就在迪赛汽车停产的1996年,柳州机械厂被当时的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合并,负责为五菱汽车生产0.2~2.4L排量的各种类型发动机。

(仅存的迪赛汽车,还静静地保存在柳州工业博物馆里)


       与“柳机人”喜欢回忆昔日的辉煌相比,聊起五菱的前身(柳州动力机械厂)1958年从柳机分离出来“自立门户”,一位接过爷爷、父亲班的第三代“五菱人”更愿意强调前辈们的“自力更生”和“敢想敢干”。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这句话,可以作为当时许多企业发展史的真实写照。最初,在柳州河西农田里建起来的动力机械厂被指派生产船用大型柴油机,但是很快,为了响应毛主席“1980年全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该厂又转而研制拖拉机。1964年9月,试制出丰收牌拖拉机,并于次年改名为柳州拖拉机厂(简称柳拖)。

       到70年代中期,柳州拖拉机厂实现了5000台的年产量(最初目标是300台),从一个地方小厂,跻身全国八大拖拉机厂行列。然而,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进行体制改革,工业产品不再包购包销,柳拖开始出现大量的产品积压,昔日的拖拉机厂甚至开始制造(万家牌)缝纫机、织布机等产品。

       当时,同样是从柳州机械厂分割出来的柳州汽车厂(原名柳州农业机械厂)已经开始授权生产LZ141型东风5吨柴油载重汽车,其职工在“相亲”时,都会被高看一眼。


       改革开放之初,许多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工厂都面临着如何转产的生死抉择,许多选择的都是造车。1981年,除了一汽、二汽外,全国就已经有了大大小小的150多家汽车厂。1980年初,中央农机部军工局引进一台日本三菱小货车,组织国内相关厂家研究攻关,并非汽车系统的柳拖自然被排除在外,但柳拖人还是因此发现了日系微型车正符合当时国内对低端客运、货运车型的强烈需求。

       于是,头脑灵活的柳拖领导顶住压力,购入了一辆三菱Minicab(L100)微型车,对车辆拆解后,工人对零件逐一进行手工测量绘图,仅用了三个月,就于1982年1月由工人手工打造出了LZ110试制车,当时命名为“万家”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另一“微车之王”长安厂当时也在对铃木轻型卡车进行拆解和仿制,但最后还是选择与铃木合作,借鉴铃木Carry系列车型,于1984年11月推出了长安牌SC112微型厢式货车和SC110微型载货汽车。而就在1个月之前(10月),“五菱牌”LZ110微型货车已经通过国家技术鉴定,短短两个月就卖出了2300多辆。


       正是由于打了这个“时间差”,曾经岌岌可危的拖拉机厂被国家计委和机械工业部指定为中国四大微车定点生产厂家之一,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山寨”并不符合“柳拖人”长远发展的追求。1985年,柳州拖拉机厂正式更名为柳州微型汽车厂(简称柳微),并正式引进三菱技术,成功实现了转型,当年工厂实际生产汽车4224辆,实现工业总产值7323万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五菱仿制三菱Minicab的面包车是很多人街头的回忆,这是网友在美国抓拍到的一辆五菱老车) 

(1990年2月12日,首批15辆LZ110微型汽车出口泰国)

       早年的五菱车被老百姓称为“高顶篷”,有着扎实耐用、(当时看来)空间宽敞的特点,但品质比较粗糙等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柳微围绕汽车生产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进行了三期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与质量改进。


       1996年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当年7月8日与日本大发汽车株式会社签订技术援助协议,联合开发生产外观更流畅圆润、功能更丰富的LZW6370A车型。到1998年,柳州五菱产销已经突破10万辆,成为国内微车行业领头羊,在广西、山东、湖南等地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

(1999年8月23日,五菱汽车第50万辆下线)


       不过,随着微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北京等城市也开始取缔“面的”,微车行业面临被“腰斩”的威胁。“一没钱、二没人、三没新产品、四没技术”的柳州五菱已经深感后劲不足,合资俨然成为唯一的出路。而就在这个时候,看到轿车市场迅猛发展势头的广西区政府“出手”了。

导航

评论(0)
上一篇
下一篇

五菱成为历史?汽车“桂军”能否实现西部崛起

一猫汽车网 2015-05-18 00:12:45 支持 键翻阅图片
版权所有:一猫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10-62691688  © 2017 www.emao.com 京ICP证150082号 京ICP备14010468号 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86号